江西艾滋病夫妻遗留两幼儿 入学频遭拒无奈远走他乡
作者:webmaster 更新日期:2012-08-21 来源:艾滋病公益检测网 浏览量:次 文字大小:[大][中][小]
(江西)安义艾滋病夫妻遗留两幼儿
无法就近入学只好远走芦溪
艾滋遗孤 一个歧视和关爱交织的故事
开学在即,眼下正是学子打点行装准备开学的时候。8月20日清晨,在安义县万埠镇的一个村口,将走出一个特别的三人“求学队伍”,六旬奶奶要带着一对只有五六岁的孙子,他们的目的地是几百公里外的萍乡市芦溪县。
这个家庭到底经历了什么?如此幼小为何舍近求远去芦溪读书?8月18日,记者跟随一次艾滋病志愿行动,一步步揭开谜底,探寻一个 歧视和关爱交织的感人故事。
艾滋病志愿者看望艾滋遗孤
18日,烈日炎炎,进入安义县万埠镇后,车辆一路颠簸来到村口一栋两层的民房前。房子虽然有些破旧,但整洁和规模依然能看出曾经兴旺的过去。这次的看望对象是兄弟俩,分别为6岁的武健和5岁的武康。
带领记者前来探访的是9名艾滋病志愿者,来自南昌和安义县疾控部门。武健和武康正在家,“好孩子”奖状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,看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陌生人,哥俩显得有些兴奋。
“我们家很少有这么多人来……”孩子奶奶的泪光在闪动,向防艾志愿者介绍孩子的近况:“我们去芦溪县将近两年,大的马上要读小学,小的要读大班,读书和生活都是好心人捐助的,我在那里做义工顺便看护他们。”
孩子奶奶所说的“那里”是指由中国爱加倍基金设立的芦溪慈恩关爱中心,本报记者去年曾专门探访并报道,有来自江西和河南等地百余名孤儿,每个孩子都有对应的好心人支付所有的生活和学习费用。
“标签”让孩子承受过重
安义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袁训新说,孩子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,2008年查出患有艾滋病后,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去世,幸运的是两个孩子没有被感染。事情在全村甚至全镇传开。
一些村民不让孩子跟武健兄弟玩耍,幼儿园的老师听说这两个孩子的父母是艾滋病感染者,都不肯接纳他们。
“当时孩子放到哪里都没人敢要,我们真是走投无路。”孩子的爷爷说,2010年秋天,两个孩子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,但不管到哪家幼儿园报名,镇上的幼儿园都找各种理由,不肯收留孩子入园。
此事让南昌市疾控艾防科科长徐丹如坐针毡,他只身前往万埠镇的街头幼儿园,逐个宣讲艾滋病预防知识。谁知道,好不容易做通两家幼儿园园长的工作,把孩子放到一家幼儿园还不到三天,其他家长竟然纷纷让孩子转学……两个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家。
“艾滋病感染者的孩子是无辜的,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。” 袁训新等人非常着急,他们向电视媒体反映武健和武康兄弟的遭遇,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,萍乡市芦溪慈恩关爱中心主动介入,表示有好心人愿意为兄弟俩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食宿和读书所需费用都由好心人提供。
对于这两名年届六旬又疾病缠身的老人而言,这是一举两得的天大好事。由于当时的武健和武康只有三四岁,慈恩关爱中心还破例让孩子的奶奶一同前往,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。
歧视造成的伤害渐渐消失
时间过得很快,两个孩子去芦溪异地求学,转眼将近两年。
两个孩子在芦溪过得好不好,他们有没有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?两年来一直牵动着艾滋病志愿者的心。听说武健和武康跟随奶奶回安义过暑假,8月20日就要再次去芦溪,而哥哥武健就要成为小学生了,志愿者们自发凑了2000元钱,并买了两个书包、两套衣服和一些文具送到家里。
“村里和镇里给我们办理了低保,两个孩子芦溪过得很好,我们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们。”孩子的奶奶潸然泪下,她说,艾滋病让她的家支离破碎,她从未怨恨社会上的一些歧视,好心人的关爱和照顾,让她一直教育两个年幼的孩子心怀感恩,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而她也自愿成为慈恩关爱中心年龄最大的义工。
19日下午,芦溪慈恩关爱中心院长许启辉告诉记者,武健和武康在芦溪县的幼儿园过得很好,与小朋友们天天打成一片,还交了几个“铁哥们”,歧视造成的伤害在他们身上正渐渐消失。